游戏与电影的第三类接触 当手游开始触电
随着大量客户端游戏厂商进驻移动端游戏,原本以效果类渠道为主的国内手游市场,开始发生变化。比如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炒的火热的《百万亚瑟王》和《武侠Q传》,采取了社会化口碑营销这条与传统手游厂商推广所不同的道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事件炒作和口碑营销在市场反应中的不确定性,这种方式又是很难以复制的,哪怕对于盛大来说也一样。 游戏推广的市场营销策略也一直在变化着,所以对于以上两款产品的火热,我想游戏厂商应该去得出的结论不是说“他们找到了庞大的明星资源,加上营销大号草根大号去发微博,我们也去做”,而是应该从中得出,在手游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在传统的手游推广手段之外,还需要发掘新的推广方式,才能从游戏APP的大潮中脱颖而出。 于是有厂商把目光瞄向了电影。电影是用来观赏的,这种艺术形式已经诞生了一百多年,各方面都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媒介。游戏则强调的是互动,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很多交际。比如近几年好莱坞不断推出游戏改编的电影,如《生化危机》、《寂静岭》等,而且电影改编的游戏也是层出不穷。在改编的范畴之外,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可称之为“游戏与电影的第三类接触”,手游《大闹西游》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 《大闹西游》这次选择了和芭乐影视的电影《姐妹》进行合作,在手游业界相关的合作尚属首次。说首次的原因在于,相较于以前游戏产品为了广告露出而生硬的添加各种环节(比如之前完美投拍的《男人帮》,相当于在电视剧这个媒体上进行硬广投放),这次是产品本身的立意与电影的深度结合《大闹西游》是第一个敢于尝试与电影合作的手游产品,开拓了手游营销的新模式。 也许有人会对此产生疑问,比如笔者在首次听到《大闹西游》和电影《姐妹》进行深度合作的时候,就产生了以下质疑,劳苦功高的西游四人众,和表述模特圈的真实现状的电影《姐妹》,两者之间有关系吗?笔者在稍作了解的之后,发现不仅有关系,而且《大闹西游》这一步走得还很巧妙。 首先来看《大闹西游》这个产品,在产品的立意上取材于西游记,却进行了大量的“颠覆性”创作。在这款集结了卡牌类、推塔类、格斗类等多种玩法的ARPG中,玩家可以在游戏里自行选择取经之路的伙伴(甚至游戏中的妖魔鬼怪)。这个颠覆也是有据可循的,因为在西游这个故事里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观念,是对取经的行为和对制度的反思。 西游四人众能取得真经,并不是因为玄奘或者孙悟空,而是他们对目标的坚持。在西游的故事中,人/神/妖的角色会随着目标而变化。西游记中有太多“天上为仙,下地为妖”的故事了,经常在孙悟空要痛下杀手的时候,天上来个劳什子神仙说大圣住手,这是我的坐骑/宠物/临时工/伴读书童等等。就连悟空和八戒都曾经被定性为妖。所以西游故事的其中一个理念就是我们常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英雄不问出处”。 模特圈同样如是。在追求“上位”的路途上,种种潜规则和勾心斗角一一浮现。每个人都会因为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一批心怀梦想的年轻模特身处名利场面临两难抉择,她们将面临自我和名利的两难抉择。当最终成功来的时候,他们的过往将不再重要。但同样的,当他们到达目标的时候,却发现站在顶点的自己,已经不是自己所熟悉的那个人。如同摘下脑袋上金箍的孙悟空,已经把金箍勒在了自己的灵魂中。 对制度的思考和批判,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通性,这可能也是《大闹西游》选择和《姐妹》进行深度合作的原因。当然不管是电影还是游戏,都是要给大众提供娱乐的,所以思考和反思不会停止,也并不妨碍我们享受西游记美妙的故事和产品本身游戏性带来的乐趣。游戏的理念通过电影拉近了观众的交动距离,电影中的游戏立意点的传达,也带来了一定的共鸣体验,两者既相互融合,亦相互独立,《大闹西游》这次的深度跨界合作到底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必杀技]
|
本资讯及文章仅代表发表厂商及作者观点,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