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战争之轮>资讯资讯>

(转)鹿生谈|大逃杀,逃到何处才是安全之所?

开始吐槽

原贴:https://www.taptap.yzz.cn/topic/1390698

前言

Hello~各位Taper大家吼哇!
感谢赏光点开新一期的鹿生谈,这里是拖——延——癌一日胜过一日的某鹿。
本期鹿生谈所想跟大家聊聊的话题,就是在上一期提到过的“大逃杀”?嗯哼……
前排事先声明:本帖的主旨并不在于对某几款具体的大逃杀游戏(尤其是手游)进行比较和评测,而是意在对“大逃杀”这一游戏元素进行一定的介绍。只作抛砖引玉,但求读有所获。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帖中一些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倘若您有疑惑或异议,也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您只是想知道手游大逃杀中哪一款最值得游玩或者最值得期待,请出门左转主版区找其它Taper或者说TapTap官方发布的评测贴。
(如果您一定要问我的意见的话,那……我肯定要吹一波“黑色幸存者”(taptap游戏地址:https://www.taptap.yzz.cn/app/1837)呀!)
好了,闲言少叙,让我们进入正题。

一切开始的地方——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大逃杀
聊大逃杀,果然还是应该从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大逃杀聊起啊。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本书,自然就是日本小说家高见广春所著小说《大逃杀》(文章本体: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Royale)了。

1996年开始创作,1999年其参加角川书店举办的恐怖小说比赛,但并没能获得大赏。
(emmm……你没看错,就是旗下有着那个包括你家团长凉宫春日在内的众多知名轻小说的角川文库的角川。当然轻小说文库和恐怖小说赏肯定还是俩码事啦~)
之后《大逃杀》正式出版,并逐渐引起了一些关注。
2000年,由深作欣二执导、其子深作健太编剧,推出了电影改编版的《大逃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Royale_(film)),具有一定的轰动性。
电影版的《大逃杀》,也可能是人们提到大逃杀三个字时最容易的东西了。
饰演女子13号千草贵子的栗山千明,由于在电影中的表现,而被名导昆汀选中,在大名鼎鼎的《杀死比尔》中饰演了一个气质相近的少女杀手角色。
而出演北野老师的北野武,则更是日本业界知名大佬。

尽管不论是《大逃杀》的小说的出版还是中文版本的推广也好,乃至电影版《大逃杀》的放映也好,都曾因为其题材的缘故遭受到一些波折。不过最终《大逃杀》还是得以让世人知晓。
暴力、血腥、残酷、黑暗,这些在《大逃杀》中都有呈现。但《大逃杀》绝不仅仅只是一款以黑深残为噱头或者纯粹猎奇向的作品。
它描述了一个假想中极端环境下,将“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极度强化后的一个极其怪诞而悲惨的故事。本帖并非书评或影评,就不多做解读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逃杀》的英文译名为Battle Royale(或Battle Royal)。简写的BR亦是《大逃杀》中鼓励互相厮杀的法案的代称。
而如果要追溯Battle Royal(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Royale)在英文中语意的起源,则并非是由《大逃杀》首创的。
在更早的作品中就已经有出现过使用Battle Royal且表现互相厮杀决胜的比赛的例子。
而在一些其它的地方,也有使用Battle Royal这一叫法的。比如职业摔跤中的多人混战,精灵宝可梦中的皇家对战模式等等。
其共同点都在于会有多方参与角逐,而胜出者往往只会有一人。
拥有这一元素的作品也不仅仅只是《大逃杀》而已,比较知名的还有《饥饿游戏》等等。尽管也有由于设定上的相似而怀疑《饥饿游戏》对《大逃杀》存在“借鉴”的言论,但《饥饿游戏》的作者表示了否认,而据说高见广春本人也并不在意、反倒有为英雄所见略同大感欣慰之势。
真要深究起来,人们在使用“大逃杀”时和使用“Battle royale”时所要表达的含义可能会有些细节上的不同。这一点之后还会再提到。

风潮的承袭——页游时代的大逃杀
聊过了小说和影视,还是将话题拉回来聊聊“大逃杀”的游戏吧。
如果要我考究第一款带有“大逃杀”要素的游戏是何年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哪个国家的,抱歉我真的没有那个水平。
不过要说我最早接触到的“大逃杀”游戏,那应该还是很多年前玩的页游了。
那时候的页游还不是“是兄弟就来砍我吧”和“油腻的师姐在哪里”的天地,也尚没有处于游戏玩家鄙视链的底端。
由于我的记忆力真的不是很好使,所以对于下面几款游戏出现的先后顺序确实不太清楚了。挨个来讲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希望各位Taper不要产生什么误解。
第一款要说的“大逃杀”页游,是猫游记。如果你没能玩过,那现在可能已经没机会玩到了。官网的最后一条维护公告还停留在2014年。

猫游记并不是一款以大逃杀为主的游戏,它是一款MMORPG,只是在游戏内推出了“大逃杀”这一种模式而已。
它应该并不是国内最早的大逃杀页游。真要说对“大逃杀”模式的开发深度,猫游记也许也排不上号。
但之所以我特意将其放在第一个讲,emmmm……每个人玩游戏这么多年了,谁还没个情怀什么的呢?
好吧,情怀结束。还是正经地说说典型的大逃杀页游吧。
这时候就要说到BR大逃杀了。
我最先接触到BR大逃杀的时候,还是通过256G这家网站来着。当然实际上这款游戏的服务器可能远远不止这么一个。
即便时至今日,BR大逃杀的游戏仍在进行着。

http://www.u77.yzz.cn/game/6248

名字叫BR大逃杀,设定上,也以尽可能地还原《大逃杀》为主。
玩家扮演着被选中参与BR大逃杀的学生的角色,在一个限定的与世隔绝的范围内互相厮杀,直至最后一人存活。
从玩法设计上来讲,BR大逃杀对于当初接触到它的我而言,只有两个字能表达感受,那就是“震撼”。

U77有……

尽管它的界面看上去如此的简陋,打上一局所消耗的时长也不太好接受。但它确实有足以让人痴迷的能力。
多系别的武器和熟练度、分部位的防具和饰品、战斗用的生命和探索用的体力以及相应的回复道具、身体可能承受到不同部位的损伤带来不同的负面效果、不同“社团”角色自带的特殊技能、姿态的切换、物品的合成、尤其是在探索过程中不知道会得到什么还是发现敌人的不确定感,都使你在游戏过程中时刻保持着专注和紧张。
每玩一局都是新的体验,都会学到新的经验。
emmmm……说到这里就让我稍微岔开一下,再吹一波“黑色幸存者”吧。

如果你玩BS,那么在我说到上面那些的时候,你就应该已经产生了强烈的熟悉感。
是的。BS是真正意义上承袭了页游时代“大逃杀”游戏精神的手游。跟眼看着“吃鸡”迷之爆火就跟风的那些东西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每当我看到有人说BS是“文字版吃鸡”时,我就会觉得很尴尬。(哪怕说这话的人是Tap官方人员orz)
你说BS一个根正苗红的“大逃杀”游戏,怎么就突然变成“吃鸡”的后生了呢?
相比起页游时代的大逃杀游戏,BS的区域更小、人数更少、禁区频次更快、节奏也更紧凑。
特别要提到一下的就是我们“亲爱的”JP同学。

通过制作电脑接触全部禁区,与活动的举办方对抗,达成特殊的胜利条件。(当然我知道这不只有JP能做到)
尽管游戏中为了定出胜负而将这种胜利制作为了“炸岛”,但实际上“系统关闭代码”究竟是关闭什么的,明治博士又是干啥的,对消极参与者的秘密处决又意味着什么,这些玩家想想就能明白。
写作“炸岛”,读作“拯救”。这是除了互相厮杀之外的另一结局。
所以关爱JP,人人有责啊!
(于是嘴上这么说着身体却又去研究中心默默地蹲起了JP。)
“吃鸡”能干tmd举办方?
“吃鸡”有除最后幸存外的特殊胜利手段?
不好意思,页游时代的大逃杀能且有。
BS的血统究竟是哪一脉,仅此足以证明。
如果说现在一众的“吃鸡”手游就像是红楼梦里贾家几个妹子一般,那BS就是林妹妹。说有亲缘总归还是有些的,但非要拿来排在一起比较,却又不太合适了。
好了,吹完BS,咱们说回页游时代的大逃杀。
除了BR大逃杀以外,国内页游时代的大逃杀还有一款以两个大写字母起头的作品是不得不提的。
那就是AC大逃杀(全称为ACfun大逃杀)。
同样的,直到今日这款游戏仍然可以玩到。

http://www.u77.yzz.cn/game/6302

其大概算是BR大逃杀的ACfun改版,
自然而然的,除了“大逃杀”以外,你会在这款游戏里找到非常非常多的A岛元素。
从精灵宝可梦到哲♂学,从东方的符卡到游戏王的卡牌,从SCP到AC职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姿势水平,可能当你在游戏里摸到一件道具看到名字时只会在心里默念一句“MMP”。
技巧熟练、思路清晰、手速惊人的玩家被称为“触手”,而懵懵懂懂的萌新常戏称自己为“补给”或者“沙包”。
新人在接触游戏之初往往会因为被大触全面压制虐得毫无还手之力而产生挫败感。
而一旦进入了在互肛中斗智斗勇的领域,可能就此欲罢不能。

Battle royale Game的代表作——你们吃的鸡是怎么来的?
说完大逃杀的页游(以及这一支的手游BS)之后,终于要轮到聊“吃鸡”的话题了。
“吃鸡”,正式名称为“ 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ayerUnknown%27s_Battlegrounds),中文常叫做“绝地求生:大逃杀”,被视为是Battle Royale Game的代表作品。

PlayerUnknown,是著名mod制作者Brendan Greene的网上代号。其先后在ARMA(武装突袭)的2代、3代,以及H1Z1中开发过这种多人混战枪枪枪的模式。之后担任韩国公司蓝洞的创意总监,推出了今时今日人们口中的“吃鸡”。
而之所以拥有“吃鸡”这么个诨名,是因为玩家最终获胜时,会显示一句“大吉大利,晚上吃鸡”,其来自英文中“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的俗语。
如果再要考究这句俗语的起源,由于在电影《决胜21点》中出现过这句台词,所以认为这句俗语产生和拉斯维加斯赌场有关是一种被普遍被认同的说法,但此外也有一些其它的解释。

正如我早先说的,尽管《大逃杀》的英文译名采用了《Battle Royale》,但二者并不严格对应。当使用“大逃杀”时和使用“Battle Royale”时的语意还是存在的细小的差距的。
所以说绝地求生是Battle Royale Game的代表作品,这没有任何的毛病。但真要说“吃鸡”是“大逃杀”,其实还是有些勉强的。
不管是DayZ中、H1Z1中、还是这款单独的完全体的“吃鸡”,其与《大逃杀》的联系并不明显。
维基页面中提到促使Brendan Greene产生要做这样的游戏的想法的,也是《饥饿游戏》,而非日本的《大逃杀》。
论设计,它跟《大逃杀》和页游的BR大逃杀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相近之处。
尽管同样是限定范围内的多人混战,同样有唯一幸存作为胜利条件,但如果只是如此就能叫“大逃杀”的话,那……通常的圣杯战争算不算大逃杀?十月番西尾老贼的“十二大战”算不算大逃杀?
(甚至连这一要素都不具备的一些生存游戏,如地球末日,有时也会被人划入“大逃杀”的范畴,这就相当的不专业了。)
跑毒的设计倒是跟BR大逃杀中的禁区设定在目的上是相似的,都是在压缩玩家的活动空间,逼迫玩家争斗交火。但禁区的即死和解禁又跟几级毒几级毒是以不同速度掉血完全不同。
我曾以为“吃鸡”应该是大逃杀和枪战结合的产物。后来仔细想想我觉得自己想错了。“吃鸡”首先是一款枪战游戏,然后才是一款多人混战的Battle royale Game。大逃杀与它,至多只算个远房亲戚吧。

当你玩“吃鸡”的时候,你既不会关心究竟是什么组织了这么一大群人跳伞厮杀(因为游戏没打算强调这一点),也不会关心唯一幸存者在游戏结束后又得到了什么(真的是一顿鸡肉当晚餐?别开玩笑了)。
从某种意义上看,“吃鸡”就像是快餐一样。
(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毕竟尽管有无数人说着快餐是垃圾食品,但仍有无数人保持着对M记、K记和Burgerking等的喜爱。)
它知道自己的顾客需要什么。它抛却了前因和后果,只将“厮杀”的环节抽离出来让玩家体验。纯粹、干脆、毫不做作。
爽吗?那就够了。至少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已足以使他感到愉悦。
然而现在就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了:如果说“吃鸡”是地道的快餐的话,那国内手游这一波跟风作品又算什么呢?
“中西合璧的特色餐饮”广州麦肯基么?

结语
本来在基本的介绍之后,某鹿还想探讨下关于“大逃杀”游戏机制上的浅陋的思考的。
但是嘛,一旦拖更拖久了,再爆肝时总还是会觉得不适应的。加之我本人也没自信说对这些游戏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姑妄言之,恐怕要贻笑大方。
(而且那样的话这一篇的篇幅似乎也太长了些?)

但今次不展开说绝不代表那没有意义。毕竟对于“吃鸡”,你可以不喜欢、或者不关注。但这世上从来不会有真的就无缘无故爆红的东西。
尽管由于我的拖——延——癌——和会误删自己稿子的蠢脑袋,这期鹿生谈从准备到发出来的期间,已经陆续有一些“吃鸡”手游被拉出来见家长了。但仍然还是有吃鸡游戏仍没能正式问市。
何况不管是“吃鸡”这一脉的枪战Battle Royale也好,还是BR大逃杀那一脉的大逃杀也好,带有“大逃杀”要素的游戏,不可能只是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就此止步的。
游玩吃鸡的玩家是有限的,随着热度的消退,最终会越变越少。而一款又一款同类游戏之间竞争用户的过程,不也正像是一场紧张刺激的大逃杀么?
最终获胜者,未必是抢占先机者、未必是技术最优者、未必是……
谁能笑到最后,尚未可知。而实力与运气,它缺一不可。
常言道:“胜者吃鸡、败者食尘。”(不存在的,我瞎诌的。)

唯一可以确信的是,在如日中天的“吃鸡”尚且心存更进一步的想法时,后来者如果不是试图将其从根本上吃透而再造一个传奇,而只是想着对已成熟的东西进行一味的学习与模仿,是无法让自己的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的。
虽然我们总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最终的成败,往往还是能说明些什么的。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那么,本期关于“大逃杀”游戏的杂谈就到这里咯~
如果您有什么想与某鹿聊聊的,欢迎回复,随时恭候。
倘若您对这个帖子的内容和行文有任何的意见和见解,或是您心中希望某鹿在下一期聊什么话题,也欢迎回复告诉我。
尤其是关于下一期的选题emmmm……也可以视作是某种意义上的催更嘛~
(谁会稀罕催更你这种帖子啊喂!)
这里是有拖——延——癌——的——麋鹿先生。
祝诸位游戏愉快!
咱们下期鹿生谈再会。

上期地址:看够了CCG?也许DBG会给你新的感觉。

https://www.taptap.yzz.cn/topic/11684940

随便看看